首页 >> 焦点要闻 >> 正文
这个寒假,我们团圆在厦大!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3日 来源:宣传部

悠长假期里,似乎连时钟也放慢了步伐,但厦园的奏鸣却从未停止,还有一群厦大人仍在谱写奋进的乐章。风过时,大红灯笼也为之伴奏……元宵佳节到来之际,今天,我们推出这篇“我们团圆在厦大”主题报道,聚焦假期在岗的厦大人,走进关于他们的动人故事。


杜志宏在校园内巡逻

清晨,保卫处机动队队员杜志宏,开始了新春前的最后一次巡逻。

“一定要站好最后一班岗!”除夕的清晨,保卫处机动队队员杜志宏穿着制服、备着执法仪与对讲机,开始了新春前的最后一次巡逻。

排查安全隐患、核查重点报刊栏、保证住宅区消防通道畅通……他穿梭于冬日的校园,大风吹红了他的脸,手也冻得僵硬。平日里,杜志宏每天至少得巡逻八次,“一年到头,数不清绕校园多少圈啦。”

走到白城住宅区,他会想,年前送上救护车的那位退休教授是否已跟子女团圆;行至三家村广场,他又担心起垃圾桶里会不会再有未熄灭的烟头……巡逻的工作看起来重复单调,但却要时时保持高度的警惕,只有对校园有足够的了解,才能保证在危机出现的第一时间妥善解决。

暮色低垂,杜志宏准备和夜班的同事交接工作。望着高挂的灯笼,他想,“希望2023年也是平平安安的一年”。

乔羽与同学们一起过生日

夜晚,办公室里欢声笑语,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乔羽和他的学生们在一起度过一个特别的除夕。

“生日快乐!新年快乐!”大年三十恰逢化学化工学院教授乔羽的生日,选择留校过年的他,并没有预想到这一幕:三位研究生悄悄为他准备了蛋糕,师生四人坐在办公室里,边吃点心边看春晚。过了零点,他们又一起去实验室检查了一圈,才各自回去休息。

“前段时间很多同学生病,或者因疫情提前回家,我就留在学校多做一些工作。”寒假期间,乔羽照常早起来到办公室,回复审稿意见,和研究生们商讨论文,为即将毕业的同学写推荐信……每天路过实验室时,也会习惯性地进去转转,检查维护一下仪器。

正月初九左右,乔羽课题组的学生就几乎已经全员到齐。“我想这也是一种团圆。他们都很积极,完全不需要催。”乔羽说,“我最大的心愿也是希望同学们健健康康的,非常快乐地顺利度过在校的时光。”

谭巧国在办公室工作

和乔老师一样的,还有环境与生态学院的谭巧国老师。即使是假期,他仍然每天早早地来到办公室工作。

大年初七,谭巧国一早坐上了开往翔安校区的通勤车。“每年我都会更新主讲课程,提前来准备一下;另外,最近收到了好几篇论文的审稿邀请,想抓紧审完,怕接下来事情多来不及处理。”

来到办公室,谭巧国要做的第一件事是给自己定一个四十五分钟的闹钟。“在这四十五分钟内,我会保证自己精力高度集中。”谭巧国说,“这是我的工作方法”。

假期的办公室比往日安静,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和闹钟计时声不断回响。阅读论文稿件、找出问题、给出评论和修改意见、再对稿件做出综合判断……每项工作任务都被精确地计划好,一天就在七八个“四十五分钟”里充实地度过。

在谭巧国眼里,假期是“干活”的黄金时段。“寒假期间其实有很多老师和我一样,他们不过是在家里完成科研教学的任务,是另一种方式的‘在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老师们在寒假进行集体备课、个人备课

另一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的老师们也在利用寒假线上集体备课。

一场视频会议里,20多位老师正全神贯注地开展线上集体备课。他们来自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负责该课程的教学。通过这次会议,他们交流教学方法、完善备课方案,为新学期的课程做充足的准备。

摄像头静静地捕捉着每位老师的神态。他们中有的人刚“阳康”,脸上难免略显疲态,但所有人都打起十二分精神,严谨而求实地交流着上个学期以来各自总结的教学经验,以及实践上的困惑。“思政课是知识传授和价值引导的统一,饱含着党和国家对青年学生的殷切期望。”马克思主义学院庄三红老师说。

元宵节临近,开学的日子也近了。“我们已经准备好了,期待着跟同学们相见。”正如那天早晨他们在备课会前打开摄像头,和好久不见的同事们隔着屏幕互道一声好。“心在一起、劲儿往一处使,今年一定会越来越好。”

冯美洁在公寓办担任学生助理

药学院大二学生冯美洁也想抓住每一个充满活力的早晨。迎着温暖的阳光,她走进图书馆,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开启一天的学习。

每天早上8点,冯美洁就来到图书馆,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开始一天的学习。每周她还会抽出一天时间到学生事务大厅勤工俭学,帮助同学们办理宿舍相关业务,这让她使用办公软件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下午5点,迎着夕阳在操场跑个一两千米成了她假期里养成的新习惯。

“挂灯笼、贴春联,像在布置自己的家一样!”第一次参与装饰一站式学生社区让冯美洁非常兴奋。

虽然春节没回家,但她收到了老师们送的书籍和新年红包。“就像在家一样,长辈们也会发压岁钱,讨一个好彩头。”冯美洁说,今年也一定能好运连连。

修缮工人正在为群贤楼群“美颜”

傍晚跑完步,从操场出来,看见夕阳映衬在群贤楼群的屋顶上二三十名工人正紧锣密鼓地对群贤楼群进行修缮。

冬日厦园,二三十名修缮工人头戴安全帽,腰系安全绳,踩在手脚架上,正在为厦大群贤楼群这些已有百年历史的文保建筑“美颜”。

或小心地劈掉被虫蛀了的木构件,补上新的木材;或仔细地剥去由于饱经风霜而褪色的油饰,刷上新的面漆;或谨慎地拆除损坏的门窗部件,换上新的零件。

从早上七点左右开工,到晚上六点左右收工,修缮工人和资产后勤处老师们风雨无休“抢时间”,大年三十和正月初一也照常坚守岗位,只为保证能在寒假期间完成施工,不影响新学期开学上课。

修缮项目具体负责人袁华玉与现场管理谢福寿在春节期间,也全程实时跟踪管理。“记得过年前两天,修缮工人遇到预设方案之外的情况拿不准主意,我们就立刻和监理单位、设计单位一起,差不多半小时就提出了解决方法,确保修缮工作顺利推进。”

推窗见绿,穿廊拂风,经过赶工修缮的群贤楼群在阳光下闪着焕然一新的光,在这个盎然的春日,欢迎厦大学子返校。

社科处的工作人员们加班加点为项目申报冲刺

穿过群贤楼的走廊,颂恩楼里,社会科学研究处的办公室传来阵阵打印机工作的声音,这是他们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暮色降临,社会科学研究处的办公室里,打印机工作的声音仍不停地响起,厚厚一沓文件堆在出纸口。工作人员张鹭瑶走到打印机边,拿起还带着热气的材料回到工位。她一字一句地读着上面的文字,时不时用笔勾勾画画。

离教育部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申报也不到一个月了,同事们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冲刺阶段。为了协助老师们顺利完成奖项申报,每天张鹭瑶要读几十份申报材料。

春节前后,是社科处一年里工作最忙的时候。人文社科的各类项目、奖项申报工作接踵而至,张鹭瑶和同事们也几乎天天都在开会。尽管如此,他们还是遵循着社科处的“老传统”,在大年初一准时给老师们送上新年祝福。

办公室的门口,早早就贴上了春联和福字,带着厦大元素的窗花正对着芙蓉湖。“办公室是我们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之一,想让它更有过年氛围一些。不止春节,每个假期我们都坚守岗位,希望今年继续用行动来阐释一流,不负期望!”张鹭瑶说。

陈俐燕和她的孩子们在测试拍摄效果

颂恩楼外,两个小朋友在楼前高高地举着板子。不远处,而妈妈正在拍摄视频,他们正在为一场特别的秀做准备。

这位妈妈是电影学院副教授陈俐燕,这个寒假,她和她的团队正在制作一款基于元宇宙技术、专属于厦大人的元宵 AR 秀。

由于假期学生返乡,陈俐燕独自留校收集实景素材。为了得到高精度的实景测量和三维重建结果,需要使用标定板多角度拍摄实景。好在有她的孩子们当“小小助手”——孩子们举着标定板,协助妈妈拍摄。而学生们则远程参与三维建模、动画制作、智能交互以及系统开发工作。

时间紧,任务重,为了让元宵AR秀准时上线,陈俐燕和学生们满怀热情和责任心,寒假期间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忙的时候甚至每天都要开几次组会。陈俐燕期待,这个元宵节,所有厦大人能在她们团队构建的“元厦大”里团圆,共赏厦园花灯美景。

元宵AR秀示意图

寒假期间,新春佳节。这些厦大人用自己的坚守,点亮厦园的温暖灯火。心在一起,就是团圆,我们和他们一起,团圆在灯光璀璨的厦园大家庭!

(文/厦大官微团队 李秋凝、柳含露、夏羽含、卢杨静、罗彦青、李佳璇、陈祎诺   图/受访者提供、龚君)

【责任编辑:曾文萃】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