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媒体厦大 >> 正文
福建日报:厦大新成果或提供药物“戒瘾”新方法
发布时间:2023年02月01日 来源:福建日报

记者昨日获悉,厦门大学医学院王科嘉课题组日前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Cell(《细胞》)杂志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揭示吗啡等阿片类药物成瘾的相关免疫学机制,有望为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提供新的思路。

阿片类药物(可待因、吗啡、海洛因等)是常见的成瘾性毒品,也是临床常用的麻醉性镇痛药物,但其具有强烈的致瘾性,断药后能诱发强烈的戒断症状。全球各地目前生活着至少3000万阿片类药物滥用者,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负担。

“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大部分阿片药物成瘾患者伴随免疫力低下的表现,其机制并不明确,并且在临床和科研工作中经常被忽视。”课题组负责人王科嘉介绍说,考虑到阿片类药物引起全身系统性的免疫功能异常,研究人员围绕外周免疫如何影响中枢神经活动这一关键问题,试图阐明外周免疫与成瘾行为之间的关联及其机制。

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首先收集了21例阿片类药物成瘾人群和20例健康对照人群外周血单核细胞样本。通过质谱流式、转录组测序及流式细胞检测,课题组发现,成瘾人群免疫力低下主要与免疫细胞过度耗竭相关,同时还发现一群高表达IFN-γ和HIF1-α脆弱样调节性T细胞。随后,在小鼠体内进行的研究证实,这群脆弱样调节性T细胞能够突破血脑屏障进入小鼠大脑伏隔核,其表达分泌的IFN-γ作用于伏隔核中棘神经元,导致突触结构不稳定,从而影响阿片类药物诱导的成瘾戒断行为。

“我们发现,阿片类药物导致的全身缺氧症状,是诱导传统调节性T细胞向脆弱样调节性T细胞转变的关键因素。阿片类药物促使神经元分泌趋化因子Ccl2,同时星型胶质细胞下调Fabp7表达引起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二者共同趋化脆弱样调节性T细胞向伏隔核的聚集。”王科嘉说。

这项研究揭示了成瘾人群外周免疫微环境变化,建立起脆弱样调节性T细胞与成瘾戒断行为的免疫学联系,有望通过免疫干预的方式,治疗阿片类药物成瘾。

名词解释>>>

外周免疫 外周免疫由外周免疫器官主持,这些器官包含全身各处的淋巴结、弥漫淋巴组织、皮下组织及脾脏、扁桃体、阑尾等。它们是成熟免疫细胞定居的场所,也是产生免疫应答的部位。其中,脾脏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具有造血、储存血液、修正红细胞等功能,能够给身体提供防御的作用。

由于外周免疫器官对人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因此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保持规律的运动锻炼,提高外周免疫器官的抗病能力。

T细胞 又叫T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的多能干细胞(胚胎期则来源于卵黄囊和肝)。在人体胚胎期和初生期,骨髓中的一部分多能干细胞或前T细胞迁移到胸腺内,在胸腺激素的诱导下分化成熟,成为具有免疫活性的T细胞。

成熟的T细胞经血流分布至外周免疫器官的胸腺依赖区定居,并可经淋巴管、外周血和组织液等进行再循环,发挥细胞免疫及免疫调节等功能。T细胞的再循环有利于广泛接触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加强免疫应答,能较长期地保持免疫记忆。

(记者 林霞)


【责任编辑:宣传部外宣】
最新新闻
最新图文